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

[職場田野雜記.part 3] 營業員的一天-我們永遠是局內的局外人

  前面幾篇都是分享我觀察到的一些現象…為了以示公平,這一篇就自我揭露一下,做一個自述分析吧。現在才知道,其實做研究最難的是先認識自己…當然我沒有要做到Paul Rabinow那麼徹底。

  Fieldwork到底要如何進行才是最理想的狀態?有一派學者認為,人類學家類似「翻譯人員」,研究者進入一個自己不熟悉的領域,將自己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,翻譯成學術語言,甚至發展成一套系統,但有沒有人想過,人類學家的受器可能有誤?讀者透過文字閱讀人類學家紀錄的語言,我們把人類學家視為自己感官的延伸去認識另一套文化。而另一派學者認為,進入自己最熟悉的領域研究是最快、最輕鬆的,但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,那就是研究者往往會有盲點,畢竟是在自己熟悉的領域,可能會把許多值得研究的點視為理所當然。
  你是哪一派的呢?爵安是屬於後者,研究我們熟悉的事物會省去許多時間,前提是必須克服文化盲點的問題,現象學提供了一套解方,叫做「純而不論」,其定義描述如下:
當我們看到某一個事物,可能被偏見、文化價值、意識型態所「誤導」,因此我們不一定是看到「事物本身」。如何能看到「事物本身」呢?現象學認為唯有把這些經驗世界裡的 「誤導」,暫時放入括狐中存而不論,才能發現事物的「本質」。現象學家胡塞爾稱此方法為「現象學還原」,即是在不斷去蕉存菁的過程,發掘人與外在世界的關鍵,其實就是「意識」。例如我們知道這是一朵玫瑰花,我為何能知道呢?因為意識的意向性,意向性讓我們能夠清楚認識到玫瑰花。因此,現象學是從經驗世界裡,把干擾意識的因素暫時「存而不論」,進而探究經驗世界裡的事物本質。
 以上的方法又簡稱括弧法,我的理解就是「盡可能做出客觀的描述」。老實說我很難懂哲學上有所謂的「先驗」(priori),康德很喜歡舉「7+5=12」當作先驗的例子,但問題是,7+5=12這套數學知識不也是後天學習建構出來的嗎?總之,說了那麼多,我只是想表達,我們很難做到真正的客觀描述,包括語言的邊界、何謂客觀?胡賽爾好像沒有真的給出一套具體的方法。
  回歸正題,我也盡量使用描述句,不做出主觀性的評論,至於結果是如何,就留給各位評論了。金融業到底一天都在做什麼事?好像閒閒看我沒事幹,下午還可以跑出去喝咖啡聊天,其實是很忙的呢(哼),以下是我一天的作息表:


  • 6:40起床
  • 7:20出門
  • 7:30到公司打卡
  • 7:45晨會
  • 8:15晨會結束
  • 8:15~8:45吃早餐、發Email、做盤前規劃
  • 8:45期貨開盤
  • 9:00台股開盤
  • 11:30在位子上吃便當
  • 13:45台股收盤
  • 13:45~16:00外出見客戶,如果沒有的話就是在公司Call客戶催繳、上課、和主管報告業務進度、寫文章、發呆(?)
  • 16:00~18:00打卡下班、運動、吃晚餐
  • 18:00~24:00寫報告、準備考試、進修、寫部落格、看美股開盤、和客戶聊盤勢、打遊戲
  • 24:00~6:40睡覺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