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是我投稿在關鍵評論的文章,主要在探討逐筆交易帶來的影響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囉。
論台股新制逐筆交易上路後對於交易操作之影響
文/群益證券 敦南分公司 溫爵安
逐筆交易制度(又稱連續競價),即將在2020年03月23日(一)上路,顧名思義就是只要有委託送到交易所,都會隨時立即執行撮合(現行是五秒一次),這種撮合方式在群益證券已有許多相關網站做介紹,爵安也推薦投資朋友到群益網站閱讀(連結在文末的參考資料),會比我介紹的詳細。本文真正想探討的的是資訊揭露對交易實際帶來的影響。事實上台灣人已經有許多逐筆交易的經驗,例如國內的期貨市場、權證市場等。這裡想跟大家談談台股逐筆交易上路之後如何面對,以及交易習慣會有什麼改變,並提出一點具體的建議。
一、
在進入逐筆交易前的四個預備知識:
英文是order book,中文又譯「委託簿」。會揭露出限價委託到證交所的單子,投資人能知道目前成交價的買、賣上下五個價位的掛單情形(如下圖)。逐筆交易後五檔價的參考性會在文後分析。
(圖片來源:群益超級贏家)
簡單說,它是五秒撮合一次,並且是以能撮合出最大成交量的價位為考量的撮合方式,其撮合的順序是價格>順序。
3.
價格的委託方式:限價委託(limit order)
這個沒什麼好解釋的,大家都很熟,顧名思義就是指定一個價格做委託,成交條件為低買高賣。例如委託台積電300塊買進,只要有另一方的委託價格低於或等於300塊時就會幫您買進。
4.
防止胖手指的機制-瞬間價格穩定機制
簡單說就是未來在9:00~13:20分這段交易時間內,只要成交價變化達前五分鐘的3.5%就會觸發,觸發後會暫停交易兩分鐘,兩分鐘之後以集合競價方式撮合並回復逐筆交易。
(圖片來源:群益證券)
二、
逐筆交易新增後的五個差異:
1.
新增「市價」委託
使用市價委託的話有最優先的撮合順序,會以目前最靠近的委買(賣)價成交,這個是我認為對交易最有影響之一的制度。現行只有「限價」委託,如果想要有市價的效果,只有使用價格優先,一般人都會掛漲停價、跌停價來達成優先成交的目的,包括很多營業員自己也會這樣做,改成逐筆交易制度之後,我認為千萬要把這個習慣改掉;第一個原因是,有更優先的「市價」讓你使用了,為什麼還要用漲跌停價?第二個原因是,目前台股法規並沒有硬性規定個股必須要有造市商(期貨有規定),我擔心的是在成交量低,又沒有足夠掛單造市的冷門股,很可能發生價格被瞬間打穿的情形,雖然有價格瞬間穩定措施,但是不幸成交在漲跌3.5%的地方,對高價股來說也是虧損不少,這種錯能免則免。
2.
新增兩種委託時效:FOK、IOC
現行股票的委託只有當日有效單(ROD),白話文就是使用限價送出後,到收盤前此委託都一直會掛在證交所等撮合。
2-1.FOK全名是Fill-or-Kill,意思是此筆委託單必須馬上「全部成交」否則刪單。例如投資人委託賣出50張320塊台積電,但是320塊的委買只有49張,這時候送出不會成交,而被立即刪出,我認為使用此委託方式有很多目的,相對的,台面上也要有對應的五檔價掛單吃下這筆委託,用此委託的好處是,能控制持有成本在同一個位子,或是想要隱藏自己的目的。以上面台積電的例子為例,如果我委託賣出50張台積電,但是只成交30張,市場上其他人會注意到,有人要開始賣台積電而有所回應或防備,我手上剩下的20張接下來可能就很難出在320塊。
2-2.IOC全名是Immediate-or-Cancel,意思是立即成交否則取消。上一個FOK成交的條件是必須全部成交,而IOC允許部分成交,而剩餘未成交的則自動取消,通常期貨市價單都會自動使用IOC送出,我想證券應該也一樣(或是視各家券商軟體而定)。使用FOK、IOC這兩種方式都不會在五檔價(委託簿)裡面留下資訊喔!只有限價委託ROD委託單才會。
3.
新增了「改價功能」
也許現在部分券商軟體有提供改價功能,但那並非證交所開放的,而是券商先刪單再送出新的單子,也就是重新掛單的意思啦!逐筆交易後改價一樣要重新再序列重新排隊,但是至少多一個功能可以用,要注意的是「市價」沒有改價功能(基本上送出去下一秒就成交了,怎麼改?),因此只有「限價」有改價的功能喔!
4.
有可能被刪單
雖然機率很低,但是市價單有可能被刪單。如果不幸下市價單時遇到價格穩定機制,那市價單會被刪除,委託簿內只會留下限價單繼續撮合,請投資朋友要注意!
5.
可能有多個成交價
現在的集合競價是一次撮合滿足最大成交量,只會有一個成交價,但逐筆撮合後如果委託多張限制單,是有可能成交在各個不同價位的,這對投資人來說有好有壞,礙於篇幅,這裡先不討論。
三、
關於資訊揭露-五檔價與成交明細:
1.
五檔價的參考性:變低
以上都只是很基本的規則認識而已,真正的關鍵在於實戰交易的時候,逐筆交易為我們多揭露了哪些資訊?或是隱藏哪些資訊?五檔價是下單時一定要參考的資訊,然而當買賣雙方只是委託在五價上面,並不會真的產生成交,過去集合競價是在5秒內有一方願意妥協,用高(低)於的價格買進(賣出)。而現在,這個每5秒掀開一次的布被拿掉了,我們隨時都會看到最新撮合的情形。想要達成交易成交,除了用高(低)於的方式去買(賣)之外,就是用市價敲成,我認為逐筆交易上路後五檔價的參考性會大大降低。當有大筆的想要委託時,如果率先送到證交所揭露在五檔價上的話,會處於絕對的不利,絕大多數交易者都會盡量隱藏自己的意圖,現在已有許多方式可以隱藏,我稱之為「冰山單」,冰山單意思是沒有在五檔價上面揭露的委託,有可能是掛在自己的電腦上或是券商的主機房而尚未送出的單子,這些在場外觀望的單子,我們無從得知到底他們心中想要的價位是多少,而且現在有市價即時送出成交,更是降低了五檔價的參考性!
2.
成交明細的參考性:變高
即時成交明細是指在買進和賣出之間,是哪一方願意妥,產生一個成交價,並且揭露他們兩方共成交了幾張,如下圖是台積電的即時成交明細。過去五秒撮合一次,等到五秒才會一次揭露出成交了幾張,而這些成交張數可能來自不只一位交易者,而是好幾位。逐筆交易後,即時揭露的絕對都是一筆一個交易者。這樣的差別在於,我們現在能輕易的分辨出大單的動向。有許多軟體會將即時成交明細內的數據賦予意義,例如只要設定大於15張就視為大戶,小於等於14張就視為散戶,這個方法當然有其內在性的不確定性與主觀性,像是不能解釋一買一賣之間,難道使用外盤價成交就一定會比較吃虧嗎?或是為什麼15張以上就是大戶?再來是如果大戶自己將委託的單子拆成小筆,這個數據賦予的意義就無效了,據我所知有券商推行拆單機制行之已久。但我想並不是每一檔股票的主力都會這麼做,或是投資朋友可以從籌碼K線等軟體去觀察籌碼的變化,來擬訂交易策略。總之,即時成交明細在未來逐筆交易上路後,我認為會更有參考價值。
(圖片來源:群益超級贏家)
四、
綜合評論與結論:
逐筆交易後,從委託方式來看,價格分為限價和市價兩種,而委託方式分為ROD、FOK、IOC三種,所以之後會有二乘三=六種委託方式。爵安要先勸大家改變的就是用漲跌停價馬上成交的這個習慣,改成使用市價去委託。對於掛單量充足的權值股或熱門股來說,價格失控的問題比較少見,但是成交量小的冷門股可能就會委託不足而價格暴漲暴跌的風險。相反的,也許投資人可以在某些極低極高的價格掛單看看(我們稱為釣魚),如果運氣好,也許能不小心用漂亮的價格買到也說不一定。再來是在資訊揭露方面,由於冰山單跟市價的關係,我認為五檔價的參考性會降低;而即時成交明細從原本的揭露某個時間所有人的成交價,變成隨時揭露單筆資訊,因此即時成交明細會更有參考價值,尤其是大筆數的單子。很多人認為逐筆交易上路後價格的波動是否會加大?我認為價格跳動變快不能跟價格波動畫上等號,更不等於散戶絕對會吃虧,但是當沖絕對是最先影響到的。了解制度只是第一步,投資朋友唯有做好準備,掌控自己的持倉風險,擬訂好交易策略,才是正本溯源的辦法。
五、
參考資料:
- 群益證券-逐筆交易懶人包
- 臺灣證券交易所-盤中全面逐筆交易專區
-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櫃檯買賣中心-逐筆交易問答集
- 溫爵安(2019)。經濟人與社群交易:台灣指數期貨個人交易者之研究。輔仁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,新北市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