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是群益敦南的爵安,今天就直接來談談目前台灣券商的客戶群吧。在談這之前先讓大家有一些基礎的背景知識,我們直接看數據:
這個數據隱含了非常多的意義,我有我自己的解讀,不一定正確。
首先,大環境來說目前台灣有71家證券經紀商,裡面除了有傳統銀行端的券商、外資券商不需要太擔心收掉之外,我很好奇排名在後面,純做經紀型的小券商到底是怎麼活下來的…?大概有十幾家都是完全沒聽過名字的券商,也許在十年內,71家會合併到50家也說不定。
投資人口結構方面,台灣的自然人(我不喜歡用散戶這兩個字)佔總市場的60%,台灣在這方面真的很有研究的價值,連國外的學者都覺得好奇;說台灣是金融小島一點也不為過。累積開戶人數一千多萬,佔台灣總人口二分之一以上(扣掉20歲以下),累積戶數有1900萬左右,平均下來等於一個人會有2個證券帳戶,其實這數字我覺得不意外,我自己成為從業人員去銷戶時,也銷了三戶,當然開很多戶的原因有很多,在這裡不討論,雖然人平均有兩戶,但主要還是要看實際交易的人數。
實際交易「戶數」從數據看大概在160萬~170萬戶之間不等,如果把20歲以下的人口約500萬扣掉,台灣每個月參與市場的人數大概有10%的人口,走在路上十個人就有一個成年人玩股票,但這是月統計有交易的戶數,如果把長期持股或殖利率型的交易者納進來,我也還沒那近期貨、基金的人數,實際數字一定更可觀,但沒這方面資料,無從統計。
台灣交易人數就固定在那裡,想要開發客戶的券商卻越來越多,這導致了許多券商間競爭的效應,有好、有壞,這可以另外討論一篇,今天主要討論券商角度的客戶。主要分為兩類,第一類是不會過問交易成本的肥羊;第二類是斤斤計較的「狐狸」。
第一類:有老一輩的人,明知到網路電子下單便宜很多,但還是寧願用電話下單的,這種我理解,習慣的交易模式很難改,也許跟營業員聊天的成本划得來。比較想討論,會自己走到券商主動說想開戶的,業內稱為「自來戶」,我其實很訝異在這個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,還會有人主動走到券商開戶。在我的觀察,從年輕到老年人都有,年齡、性別沒有一定,而且自來戶還真的不少,平均下來大約每天會有1.5位左右,我想,這種客戶對券商來說是最好的客群,他們已經有基本交易知識,開戶該準備什麼證件、存摺都知道(還是有少數忘記帶存摺的啦),最主要是他們不吵不鬧就會自己下單,甚至連手續費都不會過問,是很棒的客戶,這種人,就是券商眼中的「肥羊」。尤其是到證券商說要開期貨戶,或是到期貨商說要開證券商的人,他們連自己要買哪種商品,該找誰買,都不分清楚(註:現在我們群益證券的期貨交易成本不會輸其它期貨商,請別誤會證券商一定比期貨商貴)。
第二類:這一類是開始會計算交易成本的「狐狸」,每筆單的成本是千分之幾都計算得非常清楚。這類客戶大多數有一定的成交量與不錯的交易知識,而少數是剛進入市場,自己搜尋網路文章,一開始就想要降低交易成本的,或是聽到朋友引介低手續費,想找同一個營業員服務的。在券商的競爭之下,現在交易成本平均大約在千分之25到千分之40之間,其實跟國外比起來算滿低的。如果買高價股,或是成交量有達千萬以上,確實降低成本,會差異滿多的;但如果是小玩,一個月根本沒交易十次的交易者,我不客氣的老實說,會在意手續費的交易者通常都是市場的輸家,因為貪婪與恐懼,完全會反映在交易之上。這類人如果來券商主動說想降低成本,營業員通常會根據成交量而定,給出合理的回饋,但如果是小量的,老實說,有的營業員根本不會理(不是我們群益喔!),再來來回回討價還價之中,有很多細節,更多故事在下回分享囉。
資料來源:
[1]【證券市場統計概要與市場總市值、投資報酬率、本益比、殖利率一覽表】月報
[2]國家發展委員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